除铁器服务热线
全国客服热线:

400-6368-351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2021市场观察:两市成交万亿元天数破历史纪录
来源:欧宝app    发布时间:2023-12-18 21:34:56

  年科创板在上交所开市意味着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开启注册制试点。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确指出“全方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明年长期资金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具有三大重大意义:首先,长期资金市场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快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地位和改革力度。其次,注册制改革有利于激发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结合发展,促进长期资金市场对于科技的支持力度。最后,拓宽上市标准和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上市来源。我国股票市场发轫于国企脱困,注册制改革有助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长期资金市场。

  2018年11月5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启动,注册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实行注册制迎来首批上市企业。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易会满表示,注册制改革是完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将试点注册制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头号工程,坚持稳中求进,主动加强与有关方面和市场各方的沟通协作,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2021年9月2日晚,习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中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证监会表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好地发挥长期资金市场功能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通过注册制改革,更多的创新创业企业能够借助长期资金市场投融资来加快发展步伐,这对加快中国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层次地融合,提升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实现更加安全与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19年科创板实行注册制以来,从上面每年上市公司家数图中可以看出,近三年上市公司家数出现了较大的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为70家、208家、361家,每年均同比增加超100家上市公司,由此也可以看出,推行注册制对于吸引企业上市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2021年,A股市场总共有361家公司在相关板块上市,根据同花顺数据,实际募集资金合计为3219.03亿元,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每个月首发实际募集资金均在百亿元以上,有8个月份的首发实际募集资金额都超过了200亿元,12月份的首发募集资金位居首位,为740.62亿元,其次是10月份和8月份,分别为341.55亿元和295.63亿元。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0的公司首发实际募集资金均在14.68亿元以上,实际募集资金额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百济神州、和辉光电、时代电气、大全能源、禾迈股份。

  从下图可以看出,不同交易所迎来注册制新成员的数量也不一,深交所创业板迎来199家公司,家数最多,上交所科创板分别有162家。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表示,创业板不断迭代优化全方位制度安排,依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与开放的进程中稳步成长,在服务双创企业、服务国内外投资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上市月份来看,平均每个月有30家企业上市。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月份上市公司的家数也存在显著的差距,最大差距有20家,此外,4月份、12月份、6月份、7月份等4个月份上市家数位居前四,分别有39家、39家、38家、38家。

  2021年A股市场总计有361家公司在两大证券交易所按照注册制制度实现上市,其中,有345家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实现上涨,占比95.57%。从个股的市场表现来看,包括读客文化、纳微科技和力量钻石在内的3只个股涨幅均超过1000%,分别为1942.58%、1273.98%和1112.42%;包括中金辐照(920.59%)、科德数控(853.04%)、复旦微电(797.27%)、南极光(730.96%)、怡合达(676.52%)等在内的70只个股的上涨幅度虽然未达到1000%,但也超过了300%;包括振华新材(299.74%)、利和兴(297.36%)、金钟股份(297.28%)、极米科技(296.33%)、创益通(295.79%)等在内的165只个股的上涨幅度虽然未达到300%,但股价也实现了翻番。

  再看注册制上市公司上市首月的市场表现,共有309只个股上市首月股价实现上涨,占比85.60%。从个股的市场表现来看,包括力量钻石(1362.17%)、读客文化(1335.48%)、纳微科技(1157.74%)等在内的3只个股首月涨幅均超过1000%;包括宏华数科(847.75%)、科德数控(833.64%)、利元亨(723.68%)、中金辐照(671.76%)、怡合达(646.11%)等在内的55只个股的涨幅虽不超过1000%,但也超过300%。

  从行业分布角度看,361家以注册制上市的公司广泛分布于22个申万一级行业。进一步梳理发现,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等三大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居于前三位,分别有63家、55家和48家;包括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汽车、计算机、建筑装饰、环保、国防军工和轻工制造等8个行业在内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达到或者超过10家,分别为33家、30家、22家、19家、15家、14家、12家和10家。

  在361家以注册制为背景的上市公司中,2021年前三季度,有247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68.42%。其中,炬芯科技和长远锂科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6996.48%和1312.21%;包括东芯股份、大全能源、青达环保、普冉股份、南网科技、诺禾致源、振华新材、易瑞生物、力量钻石、复旦微电等在内的53只个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虽不及1000%,但也超过100%。

  ¡《未来五年,注册制稳步向全市场推进将带来什么?》 新华社 2021年3月25日

  ¡《“全面注册制”提速 资本市场提升要素配置效能》 证券日报 2021年12月13日

  ¡《注册制改革释放活力 市场生态焕新颜》 中国证券报 2021年11月10日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从1990年以来,在核准制背景下,每年上市公司家数的差距非常明显,2017年、2010年、2011年上市公司家数居前三,分别有438家、342家、277家。2021年,有163家公司上市。

  从实际募集资金来看,2021年,A股市场总共有163家公司在相关板块上市,实际募集资金合计为1826.19亿元,从上面每个月份上市公司家数情况图中可以看出,每个月首发实际募集资金均在55亿元以上,其中,8月份、6月份、5月份、2月份首发实际募集资金居前三,分别是631.54亿元、334.73亿元、180.67亿元、110.20亿元,其他月份都低于百亿元。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0的公司首发实际募集资金均在6.9亿元以上,实际募集资金额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中国电信、三峡能源、沪农商行、维远股份、重庆银行。

  上市首日涨幅是反映一只股票市场关注度的重要指标。2021年,A股市场总计有163家公司按照核准制上市,其有153家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实现上涨,占比达到93.87%。从个股的市场表现来看,包括同心传动(493.67%)、大地电气(261.75%)、志晟信息(238.97%)、晶赛科技(208.57%)、吉冈精密(196.76%)等在内的13只个股涨幅均超过100%;包括广脉科技(87.76%)、禾昌聚合(81.80%)、国义招标(60.32%)、汇绿生态(53.96%)、海希通讯(53.56%)、驱动力(51.60%)等在内的6只个股涨幅虽未达到100%,但也超过50%。

  再看核准制上市公司上市首月的市场行情,163家核准制公司上市公司首月共有105家实现上涨,占比达到86.70%。个股方面,顺控发展(869.80%)、楚天龙(608.66%)、吉林碳谷(560.00%)、英利汽车(559.90%)涨幅均超过500%;包括三羊马、永和股份、东鹏饮料、南网能源、味知香、财达证券、中瓷电子、镇洋发展、千味央厨、浙江新能等在内的43只个股股价涨幅虽不及500%,但也实现翻番。

  从行业分布角度看,163家以核准制上市的公司分布于26个申万一级行业。进一步梳理发现,基础化工、机械设备、汽车、建筑装饰和公用事业五大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居于前四位,分别有20家、17家、11家、11家和11家;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计算机、交通运输、环保、轻工制造、电子等七个行业在内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达到或超过6家,分别为10家、9家、7家、6家、6家、6家、6家。

  业绩是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在前述163家核准制为背景的上市公司中,2021年前三季度,有105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64.42%。其中,科达自控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3264.71%;包括维远股份、传智教育、大中矿业、镇洋发展、华尔泰、富春染织、海程邦达、中设咨询、志晟信息、永和股份、物产环能、华生科技、吉林碳谷等在内的13只个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虽不及1000%,但也超过100%。

  ¡《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落地 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日报 2021年4月7日

  ¡《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将“合体” 对两板公司估值无明显影响》 证券日报 2021年02月08日

  ¡《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 深化存量改革再出重拳》 证券日报 2021年4月6日

  ¡《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 多方面透新意》 证券日报 2021年5月11日

  ¡《时隔21年:深交所恢复主板上市功能 规划推出深市股票股指期货》 中国证券报 2021年6月9日

  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上市公司退市数量也出现增长。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上交所和深交所总计有147家A股公司退市,近5年呈现上升趋势。从退市年份来看,2021年有20家公司从沪深两市退市,回顾历史来看,1999年到2020年期间,2020年退市家数最高为17家,2021年退市公司家数已经超过前一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2021年的退市力度相比于往年有较大提升,但是退市新规之后,退市总量依然难以和注册制下IPO数量形成量级上的对应,当然,A股依然属于成长期的资本市场,流动性充沛,可以承载上市公司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但长期看,资本市场最终还是要实现能进能出的均衡体系。退市制度更严格,降低退市门槛将是未来制度建设的一个方向。从退市行业看,退市企业集中于竞争性传统产业,体现了行业发展中的优胜劣汰和行业更替,这种优胜劣汰有助于引导上市公司向新兴行业领域谋求发展,有较好的市场引导作用。从退市构成看,七成退市是因为低于1元,这类企业多是缺乏主业经营的壳企业,随着注册制下IPO常态化,预计壳公司价值将进一步下滑。这也有利于市场及时淘汰劣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随着近两年监管体系的完善、注册制试点、加强信披规范、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和退市标准的完善,在资本市场中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上市公司被加快清退,2021年退市公司家数创了历史最高。可以看到,有些退市公司因为粉饰财务数据而在疫情影响下无法继续隐藏巨额亏损,有些本来就属于夕阳产业,常年经营不善加上受疫情冲击,也有企业违反了上市规则的终止上市条款等原因,可以说,目前退市增多的主因是对退市规则执行更严格,在加快清理一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本应退市的公司。如果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修改后的更严退市标准,加上注册制全面推行,预计2022年的退市公司家数可能会再创新高。此外,退市情况也体现了监管部门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

  从下图可以看出,两大证券交易所退市公司家数相差6家,上交所有13家公司退市,深交所有7家公司。从退市月份来看,每个月份退市公司家数均为个位数,其中,7月份和3月份退市公司家数最多,为5家,其次是5月份有3家,4月份有2家,2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均没有公司退市外,剩余月份退市公司家数均为1家。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2021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总计有20家退市公司,从上述公司退市时的股价来看,有14家公司股价均低于1元,占比近七成,其中,退市金钰、康得退、天夏退等3只个股退市时的股价最低,分别为0.16元、0.2元、0.25。此外,有13家公司退市时每股净资产都是负值,占比超六成,退市富控、退市工新、*ST信威退市时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48元、-5.87元、-5.15元。

  从行业分布角度看,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2021年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的20家公司分布在其中13个行业,其中包括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商贸零售、通信、计算机、传媒、交通运输在内的7个行业的退市公司数量均为2家,包括国防军工、基础化工、环保、汽车、轻工制造、建筑装饰等在内的6个行业的退市公司数量均为1家。

  在2021年退市的20家公司有15家公司股价下跌。从下跌幅度角度分析,康得退的下跌幅度最大,达到94.32%;退市金钰和斯太退两只股票的下跌幅度虽未达到90%,但也超过了80%,分别为81.40%和82.31%;此外,包括北讯退、天夏退、退市秋林、长城退、退市富控、退市鹏起、退市工新、欧浦退、*ST成城、退市刚泰、*ST宜生、天翔退等在内的12只股票的下跌幅度也在10%至80%之间。

  公司退市前一年的业绩情况对公司而言至关重要,从退市公司的净利润角度分析,2020年*ST信威和康得退的亏损额最大,分别达到-33.84亿元和-32.05亿元;包括*ST宜生(-29.57亿元)、退市刚泰(-22.48亿元)、退市工新(-20.24亿元)等在内的3家公司2020年的亏损额虽然未达到30亿元,但也超过了20亿元;包括退市金钰、退市富控、北讯退、退市秋林、长城退、*ST航通、退市鹏起、斯太退、欧浦退等在内的9家公司2020年的亏损额虽未达到20亿元,但也超过5000万元。

  再看2021年前三季度退市公司的业绩情况,其中*ST宜生(-11.42亿元)和康得退(-11.13亿元)的亏损额都超过10亿元;包括退市刚泰(-4.65亿元)、退市工新(-2.75亿元)、退市富控(-1.88亿元)、退市鹏起(-1.25亿元)、退市秋林(-1.10亿元)等在内的5家公司的亏损额虽未达到10亿元,但也超过1亿元。

  ¡《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 “无缝对接”注册制》 证券日报 2021年3月15日

  ¡《常态化退市之“退” 衔接的是A股高质量发展之“进”》 证券日报 2021年5月27日

  ¡《上市公司判断退市风险不能仅靠“我认为”》 证券日报 2021年10月26日

  随着2020年2月份再融资新规正式落地以及相关规则的持续优化,2021年A股市场再融资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回顾2021年全年来看,A股市场再融资规模达11714.66亿元。

  2021年全年,A股市场再融资规模达11714.66亿元(包括增发、配股和可转债),其中,增发实际募集金额最高,为8558.15亿元,占比73%;配股实际募集金额为342.74亿元,占比为3%;可转债实际募集金额为2813.77亿元,占比为24%,具体可参考再融资实际募集金额图。

  剔除重复公司后,2021年总计有579家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进行融资,主要涉及30个申万一级行业,从申万一级行业再融资公司图可以看出,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三个行业融资家数居前,分别为63家、59家、48家。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21年,不同行业间通过再融资方式实际募集金额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银行、电子、建筑材料三个行业再融资金额位居前三位,均超1000亿元,分别为1622.46亿元、1342.96亿元、1243.08亿元。

  2021年再融资市场活跃度较高,仅在定向增发领域,2021年就有479个定增项目已实施,涉及459家上市公司,而2020年同期,仅有405个定增项目获得实施,且A股市场实施了定增方案的上市公司仅有364家。

  具体来看,2021年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定增方案共有9个,融资规模介于10亿元至100亿元区间的定增方案有161个,占比为33.61%,其余定增方案的融资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下。

  此外,若以预案公告日统计,剔除方案未通过、停止实施的项目,仍有558个项目“排队”待实施,拟募资规模约9614.37亿元,其中亦有16个百亿元级定增项目在路上。

  在配股方面,2021年A股市场共有6家上市公司完成了6次配股,分别为宁波银行、东吴证券、红塔证券、华安证券、陕西黑猫、新疆众和,实际募集资金分别为118.87亿元、79.99亿元、78.54亿元、39.43亿元、14.35亿元、11.55亿元。

  此外,以预案公告日统计,2021年还有9家上市公司在等待实施配股,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证券、浙商银行、兴业证券、财通证券、运达股份、北方国际、鲁抗医药、香农芯创,预计募集资金分别为280.00亿元、143.33亿元、141.46亿元、140.00亿元、80.00亿元、15.00亿元、12.00亿元、10.00亿元、7.00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截至12月31日,2021年年内共有119只可转债发行,比2020年同期发行数量大幅减少,可转债发行规模达2813.77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1.17%。从发行期限来看,上述119只可转债中,仅1只期限为3年期。5年期和6年期的分别有4只和114只。而2020年同期,1年期的可转债有1只,2年至3年期的有5只,4年至5年期的共有12只,其余202只为6年期的。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2021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公司融资需求增加。2021年绝大部分可转债为6年期,较长的期限可以缓解公司短期内的压力。并且更有利于投资人有更多的机会转股,能够缓解发行人在可转债到期时赎回债券的压力。

  ¡《北交所首个再融资项目获受理 诺思兰德发力新药研发》 证券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A股再融资规模破万亿元 定增贡献逾七成》 证券日报 2021年12月9日

  ¡《券商业绩与估值背离 密集再融资或是一大原因》 证券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上市公司纷纷通过“IR小程序”举办再融资路演 IPO公司也来“凑热闹”》 证券日报 2021年9月6日

  ¡《发行上市、再融资、重组,北交所三大业务规则来了》 北京日报 2021年9月10日

  2021年市场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反复震荡过程中,主线多次轮转,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且始终未走出趋势性行情,不过结构行情依旧精彩,同时,日交易额连续保持在1万亿元之上,显示出资金对股市的投入力度,持续注入的资金对股市保持活跃提供了动能。

  从三大指数市场表现图可以看出,2021年,A股三大指数均实现上涨,创业板指表现最为突出,具体来看,上证指数期间累计上涨4.80%,深证成指期间累计上涨2.67%,创业板指期间累计上涨12.02%。

  从上面三大指数区间最高涨幅情况图中可以看出,A股三大指数2021年期间最大涨幅在10%以上,其中创业板表现尤其突出,区间最大涨幅达到35.3%,其次是深证成指的13.83%,最后是上证指数的10.65%。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证券日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

  从指数点位表现来看,上证指数在2月18日最高达3731.69点,在7月28日最低为3312.72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418.97点;深证成指在2月18日最高达16293.09点,在7月28日最低为3312.72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3040.84点;创业板指在7月22日最高达3576.12点,在7月28日最低为2603.94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972.18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1年年内总计有149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占年内交易日总数的61%,远超2020年(48天)、2019年(11天)、2018年(0天)、2017年(0天)、2016年(0天)、2015年(114天)。从趋势图可以看出,两市成交额破万亿元的交易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22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44个交易日超过1万亿元,为历史首次,突破2015年创下的历史纪录。此前,2015年5月8日至2015年7月8日期间,A股曾经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超过1万亿元。总体来看,2021年7月21日-9月29日期间,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49个交易日超过1万亿元,创出历史最长纪录。其中,9月1日两市成交额达17095.41亿元,创49个交易日最高成交额。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2021年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突破一万亿元的交易日创历史纪录,这说明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房地产严格调控的背景之下,炒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遏制,大量的居民储蓄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居民通过这个资本市场,直接开户入市或者通过购买基金入市。在2019年,我就提出居民储蓄大转移将给资本市场带来黄金十年的机会的观点,2021年从市场呈现来看,这已经是有很大的迹象。另外一个就是从基金销量来看,也可以看出,2020年新基金发行3.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也是接近3万亿元,这说明大量居民储蓄正在买基金入市。未来,A股市场还会出现日成交额过万亿的情况,因为未来十年居民储蓄转移的方向都是往股市里转移。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股谚云:量小是底,量大是顶。对于年内连续49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万亿元成交,由于连续万亿元成交时间太长,成交量太大,也许隐藏了一些风险。投资者这时候就要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高杠杆者要特别谨慎小心,低风险承受能力者要注意风险控制。A股市场两市成交额之前很久没有达到连续长时间万亿元成交,其实,连续长时间万亿元成交并非常态,而是代表了一个阶段性虚高的成交量以及过高的换手率,因为存在交易成本的制约,如果消耗过大时间过长就不可持续。千万不要以为长时间连续万亿元的历史纪录是常态。在连续长时间万亿元成交的掩盖之下,热门赛道股票却悄然走平甚至走弱,其中也许隐含着不可不防的风险。今次超越上次连续43个交易日万亿元成交额的纪录,用了六年的时光,下次市场要超越当下纪录,需要多少时间呢?也许要等到下次超越的时候,大部分人会猛然醒悟,这次49天连续万亿元成交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不是常态。下次再创纪录也许需要漫长的等待,要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若提前准备就心中有数,若提前应对就无需恐慌。只不过,人们在面对连续万亿元成交额时往往容易过度兴奋忽略了风险,对提醒风险者的声音容易产生抗拒,与在底部的时候对提出机会的声音容易拒绝是何等相似。

  作为备受市场关注的大市值股,2021年,有10只明星股的股价创历史新高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从上表来看,上述10只股票主要集中在6大申万一级行业,其中,银行、电力设备、汽车、食品饮料均有2家,医药生物和家用电器均有1家。具体来看,2月18日,贵州茅台股价最高达2627.88元/股;12月3日,宁德时代股价最高达692.00元/股;6月4日,招商银行股价最高达58.92元/股。

  2021年,有2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实现上涨,其中,电气设备、有色金属、煤炭3大行业指数期间累计涨幅居前三,分别上涨47.86%、40.47%、39.60%。对于这三大行业的投资机会,主要机构的观点如下:

  电气设备方面,中金公司在2022年展望研究报告中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电网亟待升级,看好“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回暖,投资侧重关键及偏薄弱环节,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在多重因素共同催化下,该机构认为“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有望较“十三五”增长10%以上。投资机会方面,电网投资结构性变化突出,重点在与电力系统变化密切相关、偏薄弱的领域。发电侧关注新能源友好并网技术,用电侧关注柔性负荷调节和智慧能源管理。

  有色金属方面,东兴证券表示,金属行业的供给端整体进入周期性的供应增速放缓阶段。自2015年中国持续进行的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整治、双限政策及产能转移等,令金属行业上中下游的资本开支出现趋势性减弱,行业供给增速已呈现结构性刚性,这导致各金属品种产业链的显性库存在需求弹性系统性释放下而处于历史底部。金属大周期的供应增速边际放缓叠加长周期需求增速的确定性扩张,意味着金属行业的定价逻辑将从周期性向成长性转变,而成长属性的强化亦将弱化流动性因素(taper及利率中枢上移)对金属定价的指引。建议关注铜、铝、镁、锂、钴、镍及稀土等能新源与新材料类金属的行业转变机会。

  煤炭方面,中国银河表示,长期来看,煤炭供给受限因素仍在,供给增长瓶颈明显,煤企投资新矿井积极性较弱,且经济性较差,新产能建设周期较长及审批手续繁复等因素都制约了煤炭产能的增长,“双碳”大背景决定了煤炭供给将保持稳定,资源禀赋优异的山西及新疆地区将强者恒强,在此类地区有布局的企业将持续受益于资源集中度提高的过程,同时,煤价稳定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行业周期性减弱,盈利稳定性增强,煤炭企业近年来现金流状况较佳也为部分煤企向新能源新材料及产业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1年,概念板块中,专精特新、有机硅、氟化工、注射器概念、稀土永磁等5大板块期间累计涨幅居前五,分别上涨129.28%、103.91%、97.22%、78.89%、67.77%。成份股个数方面,五大概念板块之前存在较大差距,专精特新板块成份股个数位居首位,有345只,稀土永磁、氟化工、有机硅、注射器概念板块分别有54只、31只、25只、12只。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全国中小企业评定工作中最高等级、最具权威的荣誉称号,是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对于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有机硅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其具有电绝缘性,耐高低温,异质高黏结,绝水性四大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节能环保、医药医疗、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

  氟化工产品以其耐化学品、耐高低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机械等领域,已成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具高新技术和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

  稀土永磁材料,即永磁材料中含有作为合金元素的稀土金属。永磁材料是指被磁化后撤去外磁场而能长期保持较强磁性的磁性材料。稀土永磁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用于电子、机械等行业。

  从上图能够准确的看出,专精特新是2021年8月份推出的概念指数,是最新也是最热门的板块,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涨幅位居首位,上述5大指数的最高点主要出现在2021年9月份和11月份,最低点除专精特新和注射器概念板块是当月推出时最低,有机硅和氟化工指数均在2021年3月份出现最低点位。

  2021年,A股市场涨幅前50只股票(剔除2021年内上市新股)期间累计涨幅均超236.44%,有24只股票期间累计涨幅在3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宜化、联创股份、森特股份、江特电机4只个股期间累计涨幅均超450%,表现强势。进一步对上述TOP50股票进行梳理之后,发现上述年内强势股呈现以下5大特征。

  一是业绩普遍较好。在上述50只强势股中,有40只个股在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八成,26只个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100%,湖北宜化、国科微、*ST德新3只个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80倍,业绩表现出色。

  二是集中在五大行业。上述50只个股涉及19个申万一级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五大申万一级行业,分别有8只、7只、6只、5只、5只。

  三是以大流通市值股为主。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述50家公司中,流通市值高于A股流通市值平均数(160.08亿元)的有27家,占比超半数,其中,有13家公司的最新流通市值都在300亿元以上,从TOP50股票流通市值分布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有3家公司的最新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元,分别是盐湖股份、北方稀土和合盛硅业。

  四是估值普遍较高。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A股的最新市盈率(整体法)为19.69倍,上述50只个股中有32只个股的市盈率均超A股,此外,有13家公司的市盈率均超百倍。

  五是三季度获机构持仓。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上述50只个股中有36只个股获公募基金、券商、社保基金、QFII等机构持仓,合计持仓量达16.67亿股。从个股持有情况来看,远兴能源、双环传动、北方稀土、天合光能4只个股获得上述机构合计持仓量均超1亿股。

  ¡《A股连续6日成交额破万亿元 三因素支撑投资者“购买力”》证券日报 2020年2月27日

  ¡《成交额超万亿元已保持44个交易日 四方面彰显A股活力和定力》证券日报 2021年9月23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 详解股市四大优质赛道》 证券日报 2021年7月17日

  ¡《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超万亿 A股三季度成交创出新纪录》新民晚报 2021年10月9日

  2021年A股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加码布局中国市场。同花顺数据统计发现,2021年北向资金持续涌入A股,期间累计净买入额达4321.69亿元。按月度统计,北向资金实现连续12个月净买入,其中12月份、5月份和4月份的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889.92亿元、557.76亿元和526.07亿元。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北向资金共持有2319只个股,与2020年相比,共有1088只个股获北向资金新进和增持,占比逾四成。从新进增持股行业分布角度看,如图所示北向资金对医药生物(118只)、电子(88只)、计算机(75只)三大行业新进增持股票数量最多。

  进一步统计显示,北向资金新进增持数量超500万股的个股有635只,包括紫金矿业(77546.70万股)、东方财富(53680.26万股)、三花智控(52942.43万股)、招商银行(44381.09万股)、邮储银行(40616.52万股)等66只个股期间均受到1亿股以上北向资金增持;包括埃斯顿(9675.85万股)、华域汽车(9479.61万股)、广汇能源(9380.78万股)、宋城演艺(9272.91万股)、科顺股份(9083.44万股)等394只个股期间北向资金合计增持数量虽然不超过1亿股,但也超过1000万股。

  2021年,共有115只个股登上沪股通、深股通的前十大活跃股榜单,在这些个股中,期间共有72只实现北向资金净买入,合计净买入额达1477.23亿元。

  有3只个股期间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额超1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3522048.31万元)、东方财富(1559064.33万元)、美的集团(1126818.54万元);包括迈瑞医疗(845440.60万元)、阳光电源(828505.45万元)、汇川技术(711898.73万元)、赣锋锂业(493323.91万元)、立讯精密(454763.57万元)等在内的23只个股期间获得北向资金加仓虽然不及100亿元,但也获得10亿元以上加仓。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对此评价称:“北向资金流入A股市场主要是受A股市场行情影响,2021年年初,北向资金流入相对较多,而进入下半年,北向资金流入则相对减少,北向资金的流入量是与当月行情热度直接相关。北向资金的动向则反映了当市场处于高位时,外资相对比较谨慎。2021年市场的两个高点分别是年初的3731.69点和三季度的3723.85点,当这样的高点出现时,北向资金就会出现趋缓流入。”

  李大霄说:“医药生物行业获得北向资金青睐原因有二,首先是因为近年来美股市场掀起生物医药热,港股市场也受其影响掀起热潮,而后又进一步传递到A股市场,从逻辑角度看主要就是传导过程;其次A股市场IPO进一步提速,也刺激了医药生物行业在二级市场的热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我们国家的经济提前全球复苏,并以国内强劲制造业支撑全球供应链运行,所以,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外资流入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还存在潜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资产升值空间巨大,这使得外资流入更加积极。2021年5月份,外资流入比较集中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是经济层面的,比如我国疫苗出口占得全球先机,股市在5月之前走势强劲,全球通胀上行周期使得商品贸易表现活跃。”

  ¡《沪港通运行将满七周年 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逾1.53万亿元》证券日报 2021年12月12日

  ¡《北向资金大调仓!加仓市值3700亿元“券茅”超27亿元减仓家电巨头超19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1年11月14日

  ¡《融资客与北向资金透露主力调仓密码,私募看好这些方向》 中国证券报 2021年3月17日

  ¡《外资三季度动向:加仓新能源 低吸大消费》 上海证券报 2021年10月29日

  ¡《北向资金大进大出,外资配置短期生变》 第一财经 2021年7月29日

  2021年两融资金整体处于高位,从年初的16436.46亿元逐渐攀升,达到9月15日的最高点19267.36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两融资金虽然出现回落,但仍稳定在18000亿元上方,虽不及2015年历史高点22730.35亿元,但总体仍处于高位。

  2021年,尽管上证指数期间累计上着的幅度为4.80%,但两融余额依旧保持了稳步增长。截至12月31日,两融余额为18321.91亿元,较年初上涨11.47%。其中,融资余额为17120.51亿元,融券余额1201.40亿元。